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舉辦之「2018中國(澳門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爭力報告」發佈會,於6月25日假科大會議室舉行。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主任牽頭,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城市與區域經濟領域研究人員攜手完成,報告每年一期,今年是第17期。
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宜居競爭力指數、宜商競爭力指數,對2018年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更多的人口將從個體遷移轉向家庭遷移。未來將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空間擴散的城市形態正帶動更大的區域走向繁榮。
2018年澳門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為0.155,在全國29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4,較2017年(第12)位次下降兩位。構成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的兩個分項指數中,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為0.268,在全國位居第3,與2017年相比下降一位;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為0.028,在全國名列第276,比2017年上升三位。澳門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0.627,在全國排名第8,較2017年上升一位。構成可持續競爭力的六個分項指數中,全域、資訊、文化和知識城市競爭力的優勢十分明顯,分列第2、3、10和13。2018年澳門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65,在全國排名第12,其中硬體環境和當地要素表現優異,分列第1和第5。宜居競爭力指數為0.712,在全國排名第7,其中生態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優勢突出,分列第4和第5。
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中,深圳和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分列全國前兩位,廣州名列第4,澳門位居第14。香港的宜商和宜居競爭力均位居全國首位,深圳和廣州的宜商競爭力分列第4和第5,澳門位居第12;廣州、澳門和深圳的宜居競爭力都進入全國前十強。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位列全國榜首,深圳和廣州分列第4和第5,澳門名列第8。七個節點城市中,東莞和佛山的經濟競爭力十分突出,分列第10和第12;江門和肇慶的經濟競爭力相對偏後,分列第113和第117;節點城市的宜商、宜居競爭力多數表現良好,除肇慶和江門外,其餘排名均位居前列;珠海和東莞的可持續競爭力表現較好,名列第23和第27,其餘除肇慶偏低外,亦排名比較靠前。
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分別形成了「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和「金融+產業」為特色的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的持續發展應當以創新為驅動力。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凸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灣區四大中心城市的知識競爭力和資訊競爭力在全國基本排在前十名,創新要素吸引力很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與其他都市圈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三種貨幣下進行建設,粵港澳社會制度不相同,法律制度有差異,分屬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提升,生產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存在障礙。灣區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灣區城鎮化水平雖較高,但集中度相對較低,各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既有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又有排名在百名之外的城市,不同城市的協同性和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互補協同效應有待提升。灣區的公共政策尤其是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區域壁壘尚待打破。粵港澳灣區高校雖然眾多,但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高房價抑制了人才集聚與創新。作為中心城市之一的香港自身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受限,核心引擎作用發揮亟待加強,珠三角九個城市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消息來源:http://www.mcfocus.com.mo/news.jsp?jid=247&lid=1211&nid=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