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藏文化並拓展合作空間文獻信息學會赴青海交流
發佈時間:04/07/2016

資料來源:華僑報2016/07/04


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於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八日組織交流團前往青海訪問,沿著古絲綢之路深入祁連山,探索清朝時期的滿藏文獻,了解當地不同民族的宗教文獻資源,同時向宣傳澳門文化。此行由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會長鄧駿捷和理事長楊開荊率團,團員包括顧問朱壽桐教授、學會成員陳美動、邵朝陽、馬雲駸、練慧僑、汪欣欣、楊笑菡一行十人,赴青海的西寧市、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交流學習。


交流團得到國家檔案局李明華局長的高度關注以及協調安排,分別到檔案局(館)、民族大學、博物館等等文化機構參觀深入了解當地情況。學會同仁獲青海省委副秘書長侯鵬寧的熱情接待,並進行交流。侯鵬寧認為文獻工作非常重要,澳門和青海同樣有著深厚而多元的文化資源,檔案文獻是其中重要的史證資料,保護和利用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他冀望兩地在文化資源挖掘和檔案文獻領域加強交流拓展合作。


交流團拜訪青海省檔案局並進行會議,獲局長王志忠,副局長鄧玉蘭以及檔案局各部門主管熱情接待。鄧玉蘭向交流團成員詳細介紹了青海省的概況,包括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多元宗教文化歷史和淵源,以及交通、環境、發展空間等等。其間引領大家參觀了檔案局的珍藏文獻,館藏各類檔案資料從唐代開始,約三十萬卷(件、?)。這些檔案資料涵蓋青海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真實歷史,反映了青海省各族人民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其中有關珍貴的拓片、書法、古藏語文獻,以及像章寶物吸引了學員的關注。檔案館已經全面開展數字化工作,目的除了保護檔案原件外,更希望推廣公眾查閱和使用。


學會一行拜訪了青海民族大學,與谷曉恆副校長、祁蘭措校辦主任及校民族館負責人交流。其間參觀了校園設施、博物館等等。谷曉恆副校長介紹,青海民族大學創建于一九四九年,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國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圖書總數一百三十三萬餘?,其中漢、藏文四個版本的大藏經4套。交流團特別參觀了設於校園的民族博物館,了解青海的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習俗及文獻,並與青海民族大學探討明清時期的相關文獻資料,以及青海民族共融的史實。


楊開荊也介紹了澳門文獻保育以及學會在挖掘文化文化的情況。她表示澳門近內地而通海外,文化底蘊深厚,文獻遺產具有普世價值。她分別介紹了功德林寺院文獻及天主教檔案獲列入UNESCO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的經驗。楊開荊稱,《澳門功德林檔案文獻(一六四五—一九八0)》以及《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一五五0─一九00》兩系列文獻遺產,代表澳門的多元文化及內涵,如今獲國際社會認同,充分突顯其保育價值。有關工作引起當地文獻工作者的興趣,並相信在宗教文化方面,將有很大的合作和交流的空間。


交流團又分別參觀了人文景觀塔爾寺,了解藏傳佛教的發展史;熱貢藝術之鄉黃南,參觀唐卡繪畫流程。到訪青海省博物館及藏醫藥博物館,認識青海的歷史之最,以及藏藥的原材料。隨後又遊覽包括青海湖的二郎劍,有東方瑞士之稱的祁連卓爾山,以及黃河上遊的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


鄧駿捷總結此行,認為收獲豐富。通過這次青海文化交流之旅,與當地不同的學術單位進行交流,既可推廣澳門文化,也讓成員了解青海明清時期在文化尤其是宗教方面的發展,獲益良多。澳門與青海擁有共同的文獻特色──多元文化匯聚,雙語或多語種文獻並存,日後雙方可以保持互訪,在文獻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相關連結:http://www.vakiodaily.com/news/view/id/14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