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心千里 ──澳門水墨藝術學會皖南、西泠寫生記
發佈時間:06/10/2015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06/10/2015


蘇軾嘗問善歌者:“我詞比柳詞何如?”答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如果以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來形容太行山“千山萬壑,銅壁鐵牆”的雄奇,或可以美人吟唱“楊柳岸,曉風殘月”來形容江南秀麗的景物。


太行山的雄偉自不必言,去年澳門水墨藝術學會的繪畫愛好者赴太行山採風寫生,所得甚豐。及至今年春天,一行十二位好漢轉而向江南景物求靈感。這樣的安排實在很好,祖國山河壯美秀美,分而視之,分而畫之,豈不快哉。


春天的皖、浙之行,一路江南風物帶給畫家們全然不同於去年的感受。江浙乃吳越故地,山靈水秀,自古文人大師輩出;而皖南群山所環,建築風格獨特,民風樸實而廉勁,又有另一番氣象。


水墨藝術學會由一群熱愛揮毫弄墨,以筆墨寄情山水景物的同好組成。每每出行,“輜重”不輕:每人一個可以摺疊的小方桌、小子,還有鉛筆、筆、墨、水桶、畫板、寫生簿和畫紙……此次在黟縣,一行人跟著當地村民往山裡找舊村落,一走竟是近二十公里,背著幾公斤的重物。到得那舊村落時大家都又累又餓了,而村中幾乎空無一人──那是採茶季節,村民傾巢而出上山採茶去了。畫家們只好央帶路的村民去找食物,結果一人買得一杯公仔麵,算是搞定了中餐。這是遠行山水的路途中畫者常常遇到的情況,以公仔麵果腹也不算稀奇。


只是當大家各自尋好位置,擺起小桌,攤開畫板,面對異鄉別樣的景物之時,一路的辛苦也便一掃而空。


皖南古村多依山就勢,綠水環抱,畫家們沉醉於徽派建築精心的構思,巧妙的佈局,豐富的造型,那種集天地靈氣的韻律美,那石板路,馬頭牆,白牆黛瓦,石雕木雕互為融合……揮毫間,一幅幅皖南景色躍然紙上。


這些作品佈局獨特,蒼茫又不失靈秀,不少作品雖筆墨繁瑣卻層次明澈,將春日山水樹木與骨骼挺秀的徽派建築與村鎮中的石板路融為一體。山村被遠山近水環抱,如夢似幻。


畫家們在皖南見到的是生活氣息,於西泠則體驗了江南濃郁的文化氛圍。董其昌將天地、山川、古人作為三個層次,強調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故有“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可為畫”之說。


澳門水墨藝術學會每年組織畫家外出採風,正合董其昌行萬里路,蕩去胸中凡塵之意。今集體展出,可喜可賀。期待畫家們走更遠的路,在天地山川間得更多靈感,有更多佳作問世。


穀 雨


主辦:澳門水墨藝術學會

開幕:十月八日下午六時三十分

展場:澳門教科文中心

展期:十月九日至十八日,九時至十九時


相關連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10/06/content_1034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