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專家學者論社團發展 吳志良:社團須優化服務迎需求
27/11/2012

  社會治理研究學會主辦、理工學院協辦的“社團能力建設與組織管理”學術研討會,昨在理工學院匯智樓演講廳開幕,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等出席,特邀兩岸四地非營利組織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與會。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指出,政府與社團關係近年不斷調整,倘社團停滯不前,或消極維持,難適應社會發展,亦難滿足民需求。寄語各大社團不斷創新服務、強化管理,不斷走向專業化、制度化,與社會同進步、共成長。


  優勢互補取長補短


  研討會獲澳基會贊助,開幕式昨日上午九時舉行,張裕、中聯辦文教部長劉曉航、吳志良、高教辦主任蘇朝暉、社工局長容光耀、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及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會長李略出席。李向玉致詞說,澳門社會治理的一個鮮明特色是社團參與。歷史上,社團曾發揮巨大作用,社團自身也累積豐富經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面對日益提升的社會需求,社團及非營利組織同樣面對如何強化自身建設、創新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增進服務績效等新課題。藉此研討會有望搭建交流平台,推進澳門本土社團及非營利組織研究,探索澳門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李略致詞,希望藉兩岸四地業界座談交流,“借他山之石”,讓四地專家學者尤其社團實務操作者共同面對當前的機遇與困境,一同探討社團的長遠發展,促進優勢互補,取長補短。表明澳門各界社團內部組織管理及能力建設上皆有很大進步空間,希望業者精益求精。


  澳門社團五千多個


  吳志良致詞指出,澳門現有社團已從回歸時的一千七百多個倍增至五千多個,社團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百花齊放。可肯定是,社團對澳門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尤其一些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管理穩定的社團,在社會服務、社會參與及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發揮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必須承認,快速的經濟增長、快速的社會轉型、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與不斷提升的民期望,不僅對政府施政提出更高要求,對社團的能力與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戰。


  嚴批資助鼓勵創新


  澳基會作為社團長期的合作伙伴,不遺餘力支持與推動社團持續進步,今後將繼續把支持與促進社團發展與創新作為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為提高公共資源的社會效益與使用效率、回應社會要求監管公帑運用的訴求,將從規範與完善社團資助的審批流程與環節入手,建立更精細化、科學化、規範化的社團資助制度,在資助項目的選擇、受助項目實施時的溝通、活動評估及監督等方面,進行更精細化的跟進及服務,促進合作伙伴關係的良性互動。


  吳志良強調,澳基會在社團資助方面會引入更精細化的管理與服務措施,旨在使公共資源用得其所,不斷提高使用效率,令社團更好而創新地發展其傳統作用,使政府與社會更好互動,未來會繼續加強各方合作,更好服務社會,服務居民。


  研討會分三場討論


  研討會除開幕發言外,分設三場討論,當中的圓桌論壇特邀本澳社團代表參與交流,討論內容涵蓋新形勢下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創新、自身能力建設、內部管理及管理實務經驗分享等方面,交流成果甚豐。


  轉載自澳門日報 2012-11-27 , 澳聞 , 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