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出席者眾氣氛熱烈會議富學術成果
27/11/2002

  由澳門基金會、《學術研究》雜誌社聯合主辦的“澳門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日前一連四天在肇慶舉行,30多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這是內地和本澳研究澳門歷史學者較為集中的一次研討會。會議由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學術研究》雜誌社副主編陶原珂主持,與會者分別總結了澳門歷史研究的過去和現在,同時對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建設性的建議。與會者認為,多年以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澳門歷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並在99年達到高潮。但澳門歷史的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值得研究的課題很多;特別是在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對澳門歷史文化研究積極關注和重視,因此,進一步推動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有現實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與會者指出,現在澳門歷史的研究已有了一個較良好的基礎,研究隊伍相對較穩定,並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多年以來,澳門基金會等單位整理了大量史料、出版了大量相關書籍,建立了虛擬圖書館,為澳門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很大的便利。可以說,現在正是進一步推動澳門歷史研究的好時機。在探討澳門史研究的發展時,學者認為,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1、著重專題、個案的深入研究,逐步向系統的澳門通史研究發展。2、加強近代史的研究。3、利用現代科技和資訊網絡,加強學者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加強研究信息的溝通。4、加強檔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契約等民間檔案。5、澄清、糾正以前的一些謬誤的觀點和結論。6、用新思維、新觀點和新史料進行研究。


  吳志良在總結發言時感謝與會學者對研討會的支持和對澳門歷史研究的積極參與,認為研討會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他表示,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宜注重“網絡化”和“本土化”。所謂“網絡化”是建立澳門歷史研究的網絡,包括研究人員網絡,以加強學者之間的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同時,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資訊,協助研究工作的展開。而“本土化”,並非只指研究人員本土化,而是要以澳門人的視角和切入點,立足澳門,去研究澳門歷史問題,踏踏實實地為澳門的社會服務。


  出席研討會的學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韋慶遠,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費成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開頌、陸曉敏、趙立人、陳述,廣東省社科聯學術規劃部主任林有能,《廣東社會科學》雜誌社社長劉澤生,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章文欽,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湯開健、葉農,廣州大學歷史系教授趙春晨,深圳大學教授莫世祥,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澳門理工學院教授宋柏年、澳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鄧景濱、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劉羡冰、澳門文化雜誌編輯黃曉峰、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胡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