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主辦的“文明間的對話:宗敎領袖的角色”學術座談會昨舉行,著名漢學家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敎授,就不同宗敎間透過對話,而對彼此文化產生認同、尊重、甚至互相學習,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與會者交流、探討。座談會吸引不少宗敎界人士及學者出席,氣氛熱烈。
座談會昨日下午六時半在敎科文中心多功能廳舉行。理工學院敎授宋柏年主持,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應邀主講。杜維明表示,文化的多元性並不受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尤其廿一世紀這個新的軸心時代裡,不同的宗敎信仰和社會群體無可避免要共存,因此,文明間的對話十分必要。他認為,宗敎之間的對話,目的不在於說服別人一定要信仰自己的宗敎,也並非藉着機會闡述宗敎敎義,而是要培養聆聽的本領、拓展視野擺脫局限性,以及增加反思、反省的能力。
他以美國為例,自從“九·一一”後,美國產生了很強的排他性,認為只有增強國防才能抵禦恐怖襲擊。事實上,國民要求的人身安全並非單純靠國防軍力便能夠保護,如能加強訊息流通,了解彼此存在的問題,才能有助化解矛盾,世界才能逐漸走向和諧,彼此和平共處。
在廿一世紀,宗敎領袖角色越來越重要。杜維明認為,所有宗敎傳統正處於根本的變化,宗敎領袖絕對有必要學習兩種語言,一是個人本身的精神群體語言,另一種是超越自身宗敎以外的全球公民的語言。雖然對話很困難,但也必須要繼續,因為文明間的對話,對於在全球社會中培養和平文化,是理想和必要的途徑,也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
(來源:二00六年七月十四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