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主辦的“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徵文比賽圓滿結束。經評審,共三十三篇作品分別獲得公開組及學生組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及優秀奬,獲奬者將分別獲得獎金一千元至五千元。
“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徵文比賽的宗旨為鼓勵廣大澳門居民圍繞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就澳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齊動腦筋,深入思考,出謀獻策,集思廣益,共繪特區未來更美好的圖景。主辦單位希望透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增加對社會的投入感和歸屬感,為特區建設和發展獻言獻策。比賽自啓動以來,各界反應熱烈,學生組及公開組共收件兩百多份,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所思所想,甚具啓廸。由於學生組首兩名同分,經評審商議決定並列一等奬,獲奬名單如下:
公開組一等奬:黃志勇《政府行為與澳門的可持續發展》;二等奬:婁勝華《制度決定成敗:既存與未定之間的思索——探尋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胡家銘《貨幣一體化與澳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三等奬:潘綺雯《對內構建價值觀,對外確立品牌形象——論澳門的可持續發展》、羅浩延《論澳門城市規劃法律規範配合下的可持續發展》、龔剛《面向全球化時代的澳門旅遊文化:澳門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思考》;優秀奬:黃斐《警惕澳門未來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陳煒康《澳門的可持續發展》、陳婉兒《澳門旅遊新體驗》、許婕平《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六大領域》、張濠蓮《多元路向顯濠江——澳門可持續發展》、區穎霜《積極的福利與城市精神》;林志秀《宜居、宜遊,也宜業——實現澳門可持續發展》、陳智恒《改善城市交通,澳門持續發展中的艱鉅難題》、崔德明《創意產業在澳門——創意產業是值得成為澳門可持續發展行業的一種》、何雅文《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組一等奬:謝乙瑋《以人才戰略促進澳門的可持續發展》、趙文淵《澳門發展離岸公司業務的對策研究——論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二等奬:施伊涵《更獨立、更市民 ——談澳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周偉《澳門現代法律文化的建設》;三等奬:侯永振《澳門高等教育之發展關鍵》、周江明《澳門如何構建自身獨特的人文精神》、陸佳《兩千萬的機遇,五十萬的期望——論澳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優秀奬:鄧永雄《契機與危機之共建將來》、范理陽《填海,填出未來?——我們可以填海造田,但是可能挖田造海?》、劉傑《澳門人的素質才決定澳門的發展》、洪瑾《淺析澳門會展業的現狀和發展策略》、平原《香港、日本、澳門健康休閒業發展比較研究》、吳若湘《中醫養生健康休閒中心》、陳麗華《和諧發展,教育為本》、陳康南《淺論澳門的可持續發展》、陳嘉欣《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徐方《澳門食用水問題令人擔憂》。
是次比賽評審由澳門大學校長高級顧問楊允中博士、澳門理工學院科研暨出版處處長曾忠祿教授、澳門旅遊學院境內課程主任林發欽先生擔任。主辦單位將以電話通知各得奬者,獲奬作品將於澳門基金會網頁(www.fmac.org.mo )上發佈,歡迎瀏覽。頒獎禮將於2007年3月中旬在澳門教科文中心多功能廳舉行。
公開組獲奬名單:
一等奬─
黃志勇《政府行為與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二等奬─
婁勝華《制度決定成敗:既存與未定之間的思索——探尋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胡家銘《貨幣一體化與澳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等奬─
潘綺雯《對內構建價值觀,對外確立品牌形象——論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羅浩延《論澳門城市規劃法律規範配合下的可持續發展》
龔剛《面向全球化時代的澳門旅遊文化:澳門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思考》
優異奬─
黃斐《警惕澳門未來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陳煒康《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陳婉兒《澳門旅遊新體驗》
許婕平《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六大領域》
張濠蓮《多元路向顯濠江——澳門可持續發展》
區穎霜《積極的福利與城市精神》
林志秀《宜居、宜遊,也宜業——實現澳門可持續發展》
陳智恒《改善城市交通,澳門持續發展中的艱鉅難題》
崔德明《創意產業在澳門——創意產業是值得成為澳門可持續發展行業的一種》
何雅文《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組獲奬名單:
一等奬─
謝乙瑋《以人才戰略促進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趙文淵《澳門發展離岸公司業務的對策研究——論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二等奬─
施伊涵《更獨立、更市民 ——談澳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周偉《澳門現代法律文化的建設》
三等奬─
侯永振《澳門高等教育之發展關鍵》
周江明《澳門如何構建自身獨特的人文精神》
陸佳《兩千萬的機遇,五十萬的期望——論澳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
優異奬─
鄧永雄《契機與危機之共建將來》
范理陽《填海,填出未來?——我們可以填海造田,但是可能挖田造海?》
劉傑《澳門人的素質才決定澳門的發展》
洪瑾《淺析澳門會展業的現狀和發展策略》
平原《香港、日本、澳門健康休閒業發展比較研究》
吳若湘《中醫養生健康休閒中心》
陳麗華《和諧發展,教育為本》
陳康南《淺論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陳嘉欣《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徐方《澳門食用水問題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