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樂韻——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節目澳門行”演出精彩圓滿結束
12/11/2010

2010年11月12日

為增強澳門居民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了解和認識;提升澳門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澳門地區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開發。本會已於11月10及11日期間邀國內少數民族代表團來澳舉行一連兩場“穿越時空的樂韻—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節目澳門行”,表演團包括有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及湖南省歌舞劇院。


   此節目滙聚了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同胞,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和舞蹈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為主。希望通過此節目,不僅能夠反映各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凡魅力,並為廣大民眾共享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提供一個鑒賞、交流、吸納的平台,為攜手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做出積極貢獻。


   是次活動在文化部港澳台辦公室的支持下,北京燕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組織了由湖南省歌舞劇院、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組合而成的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節目表演團,首次攜同經過精挑細選的少數民族歌舞節目走進澳門作兩場專場展演。表演團藝術總監、湖南省歌舞劇院副院長楊霞,及湖南省文化廳處長楊仲躍介紹,為了讓澳門同胞更容易地欣賞到湖南省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四個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藝術,和四川的變臉、湘昆的獨門絕技、布偶戲,以及內蒙古的長調、呼麥和馬頭琴等特色技藝,表演團經過兩個月緊張排練,還特別重新包裝了少數民族舞蹈的服飾,務求達到最佳的藝術和欣賞效果。


   專場展演了十八個節目,包括苗族群舞《走苗山》、苗族民歌《苗山高又高》、苗族女子群舞《簸谷》;蒙古族舞蹈《頂碗舞》;瑤族民歌《鳴哇山歌》、木偶戲《游湖》、舞蹈《茅古斯》、女子群舞《火塘邊》;土家族打溜子《八哥洗澡》、《土家擺手舞》、土家族舞蹈《歡樂的華茲卡》、土家族器樂《咚咚喹》、土家族民歌《踩瓦泥》;川劇變臉、吐火;馬頭琴呼麥組合《安達情》、《萬馬奔騰》、《岱日拉查》;以及瑤族群舞《嚀羅哪嘞》、長調組合《聖主成吉思汗》、女聲長調《遼闊的草原》等。各不同少數民族最具代表性特色的歌舞迸發出的如火熱情,讓全場觀衆為之激動;頻頻為之鼓掌喝采,川劇《變臉》神乎其技,表演者更走下舞台深入觀衆席與觀衆作零距離接觸,展示變臉絕技,令觀衆嘆為觀止,重返台上的兩次噴火絕技,更將晚會氣氛推向高潮。最後,晚會壓軸表演由熱情奔放的土家族舞蹈帶領並邀請觀眾上台共舞結束整晚表演,活動取得圓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