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學時代讀老舍的小說《貓城記》,是我喜歡文藝的開始;老舍拍成電影的《茶館》在永樂放映時,我和邵昆侖醫生是寥寥無幾的捧場客,儘管有部分對白 聽不懂,我還是十分滿足;幾年前,有機會看老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集《四世同堂》,我如獲至寳,把情節和人物的言行引入我二○○九年在上海發表的德育論 文,以佐證我的觀點。從那時開始,老舍已成為我心中的諾貝爾文學獲奬者。該劇來澳演出,是我的福音。謹此推薦,九月九日、十日演出,特別是家長和敎師不可 錯過,最好還是與年青一代共享。
《四世同堂》描寫日軍刺刀統治下北平古城的特殊歲月。那些可敬的 “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人們” ,開始都是極少數,在血與火的近十四年中,卻逐步壯大,最終取得艱苦卓絕反侵略的勝利。小說描寫的兩個家庭和整條小巷中,始終都有為國捐軀的英烈,又有賣國求榮的敗類,最大多數的是敢怒不敢言的 “一等良民” ,代表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在衛國戰爭中必然的狀態。小說以曲折而典型的情節,寫出三類人不同的文化選擇,在曲折、嚴峻而艱苦的考驗下,人性有昇華有墮落,而當年 “願不願做亡國奴” 的現實,是最有力的敎材,今天這段歷史就成為生動、尖銳、深刻的德育敎材了。
我對照澳門抗日的歷程,三種人躍然史冊。抗戰期間,由於澳葡政治中立的特殊地位,澳門一方面成為漢奸走狗、發國難橫財的無恥敗類的的銷金窩,小城一度出現黃賭毒充斥的戰時繁榮;另一方面又成為招募抗日新血、籌募前線經費、轉運軍火藥物、救治傷員、搶救文化精英的基地;一面紙醉金迷,敗類飛揚拔扈,另一面同仇 敵愾,民族氣節高揚。小小澳門,你想像不出的大大貢獻,湧現的英雄群像,為澳門樹立了豐碑。澳門同胞的血肉匯進衛國的長城,抗日勝利的凱歌,有澳人清脆的旋律!我二○○九年在上海發表論文時,介紹楊維學維護游擊區的機密,在烈火中堅貞不屈,慷慨就義;結義堂李福伍師父率領大刀隊以大智大勇,匯進十九路軍的洪流,讓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遇到第一次頑強的抵抗;廖錦濤一門四傑走上征途;陳衡葆、陳壽彭父子先後捐軀,兩代忠烈;林耀刻苦鍛煉,重上藍天英勇戰鬥,血 灑長空……。這些澳門英雄氣魄引發台灣黃城敎授激動地回應: “我要改變對澳門的印象,原來賭城有一股清流!”
我寫了許多論文,這是得到最大成就感的一次,願與澳門人分享。這是澳門人的光榮,是我們祖輩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遺產,我們有責任發揚光大!
劉羨冰
轉載自2012年11月8日澳門日報第E03版:新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