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璋書法作品展》序言
02/04/2013

《陳南璋書法作品展》序言

吳志良


我與南璋君相交不覺已有經年,記得初識那時他在書法上用的還是他的原名“中浙”。南璋君在中共中央黨校敎書,給領導幹部們講授書法與傳統文化,閒暇之餘也在各地舉辦書法展覽,他三年前在澳門與珠海辦的個展,我都參加過。在與南璋君的交往以及與內地和澳門許多書家的接觸中,近幾年我對書法也有了一些關注和思考。


在中國古代,什麼樣的人才是有“文化”的呢?在一般人眼裏,字寫得很好或詩作得很好,這個人就是很有文化的。所以,自古以來文人首先是會寫字,而字寫得好的人,往往是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作支撑的。也正因如此,自唐以降,政府在選拔官員時,常把書法作為考生考試入圍的重要標準之一。翻閱書法史,映入我們眼簾的大書法家也大多是歷朝歷代的大文人、大政治家。事實上,古代大部分書法家並不會有意識地專門在書寫技藝上下很大功夫,他們更關注的是自身修養和學識的提高,以及如何把自幼苦讀的“四書五經”中所蘊含的“理”,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落到實處。並且,這些古代書家往往都有正職,寫字只是平常交流的工具。但正是這種將書法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氣度和心境,使他們的書寫技藝變得十分嫺熟雅致,一旦偶爾在提筆時稍作情感流露,“淡淡”地一放縱,就是十分精美的藝術品了。


然而,近幾十年來,由於受到西方藝術理念以及日本現代書法的影響,人們對書法的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書法界,出現了不在乎漢字的可讀性、書寫性以及對書寫者的文化要求,只注重黑白抽象表達與片面追求技藝純熟的現象。這種抛棄書法實用性的想法,顯然是錯誤地理解了書法。書法首先是實用,而後才是美的表達與臻道的載體。如果只注重外在的筆墨形式表達,忽視了內在的文化訴求或脫離了日常吟誦的可讀性,這就偏離了書法的本來面目。所以,多少有些遺憾的是,目前整個社會對書法地位的認知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書法本質內涵的認識卻離傳統書法越來越遠。


所幸南璋君並未隨波逐流。他自小學習書法,大學讀的是書法專業,硏究生階段則專攻中國傳統文化。他在創作實踐上有扎實的基本功與豐富的經驗,在學術理論硏究上也頗有建樹。這幾年,他在書法硏習上更是心不外馳,守望傳統,嚴格按照古人對書法的態度來要求自己。他時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很贊同。他說我們現在對待書法,只需老老實實把古人的好東西繼承下來就可以了,無需故意作很多創新。因為在書法發展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人已經把幾千個常用漢字的最美的表達參硏透了,書法留給後人創新的餘地是很有限的。另外,我們現在也沒有了古代社會的書法文化氛圍,也不再時刻把寫字作為日常交流的工具,所以現代書寫者在寫字過程中,能較好地繼承體驗古人對美的表達,就已經是在創新了。


南璋君自去年開始受邀澳門科技大學講學,借着這個機會,在澳門再次舉辦書法個展,澳門基金會很高興玉成其事。展前,他向我提起要把這次展出的作品結集成冊,並囑我寫一個序。南璋君這幾年在書法藝術上取得的進步是很大的,我也很樂意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看法寫出來,聊當是為欣賞這本集子的朋友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瞭解南璋君及其書法藝術提供一點材料吧。


資料來源:2013年4月2日《澳門日報》E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