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參與大會演講或分組討論的澳門文藝界代表稱,獲邀參與今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是一個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好機會。有澳門代表直言,近年包括藝術人士、文化社團、政府部門等,開始意識到培養本土藝術人才的重要性,認同培養本土藝術家對地方文化事業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郭敬文向大會提交的論文提到,公共藝術是公共環境中的亮點,有助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更可讓居民加深對藝術品的認識和提升文化素養。澳門近年發展迅速,不少建築物落成啟用,為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巨大發展空間。縱觀不少國家或地區為推動本土文化發展,均制訂一套適合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文化政策,當中以制訂藝術作品的購買收藏政策,作為推動本土藝術作品提供出路,再配合公共空間的發展制訂合適的政策。
近年,特區政府和文化社團在推動培養本土藝術家的工作上有明顯進步,在文化社團和政府相關機構組織和資助下,一些澳門藝術家獲資助舉行個人作品展並出版個人畫冊,對打造和提升本土藝術水平具有明顯的作用。倘可借助明確的公共藝術的發展政策和藝術作品購買和收藏政策,定可為本土藝術家作品提供更寬廣的出路。長遠看,適時對文化政策的反思和調整,有助地區文化的持續發展。
徐新在論文中指出,澳門見證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對話,證明中國文化永不衰敗的生命力關鍵在於開放性和包容性,也證明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難能可貴的是,“澳門歷史城區”能保存原有面貌和延續原有功能,不僅是澳門文化和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門為中國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貴遺產。深有體會說,保護文化遺產手段多樣,要充分挖掘歷史城區的文化內涵,可以藝術形式予以開發、利用;“賣故事”是後工業時代最吃香的產業,世遺內涵的歷史文化,其實就是澳門要賣的故事。
第A03版澳聞
2011年10月25日
澳門文藝界代表出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