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澳門文學發展,保存澳門文學資料,總結年度文學創作成果,由本會、文化局聯合出版的《2010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已於12月4日發行,作品選由多位本澳專業人士選編,分為“小說卷”、“散文卷”、“詩詞卷”,三卷共收錄93位澳門作者在2010年間發表於本地或外地報章刊物上的235篇中文作品。
新書發行儀式於晚上六時半假皇都酒店維凱廳舉行,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澳門筆會會長、作品選顧問李鵬翥,澳門筆會副會長、作品選顧問穆凡中,澳門筆會理事長、作品選顧問李觀鼎主禮。吳志良主席、吳衛鳴局長、李鵬翥社長分別向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梁德海、中央圖書館館長伍家駿、澳門出版協會理事長陳雨潤送贈作品選,有關作者與本地文化界人士出席發行儀式。
作品選主編之一湯梅笑介紹編輯情況時稱,澳門文學作品選在今年1月21日公開徵稿,透過本會、文化局網頁,澳門日報報道以及主編在社交網站發佈消息,迅速獲得作者們支持。為增加稿量,主編們亦透過電子通訊渠道向作者約稿,以及在報刊上挑選作品。湯梅笑指出,作品選出現遺漏某些作家詩人作品的情況,殊感遺憾,她希望在吸收經驗後,期望將來作品選徵集的訊息能更早、更廣泛傳遞,以便作者們及早準備、提供稿件,為提高創作水平、繁榮澳門文學、建設文化澳門努力。
吳志良主席致詞表示,當代澳門文學蓬勃發展始於1980年代,在澳門首份純文學作品副刊《鏡海》、澳門筆會的出現後,本地文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着創作隊伍逐漸壯大,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文學。近年澳門文學團體尤其是澳門日報出版社推出了許多文學作品,本會自1990年代起也陸續出版多部作品,更在澳門回歸時與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一套20卷的《澳門文學叢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塑造澳門文學的主體形象。他認為澳門文學雖有豐碩成果與顯著進步,但其發展至今仍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澳門作家如何更好地挖掘歷史文化、現實生活題材,用文字記錄甚至形塑一個時代、地區的文化傳統及集體記憶,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使之能在不同文化體間流動、溝通,以及不斷內部代際傳承,值得文學界思考。澳門文學應更開放,不限於澳門人寫澳門事、抒發澳門情感的地域格局,應將眼光投向更廣闊的新文學建設空間。
吳志良主席早前到內地與文學單位交流期間,提出澳門與內地文化界人士今後可作定期交流,多家內地文學雜誌更可協助澳門作者出版具水準的文學專輯或專刊。此外,本會正與內地出版社洽談再次推出《澳門文學叢書》的構想,初步計劃建立開放平台,歡迎任何澳門作者提交具水準的小說、詩歌、散文等稿件,力求達到在五至十年間最少出版一百卷《澳門文學叢書》的願景,大力塑造澳門整體文學形象,本會願作最大努力。
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致辭時稱,澳門華文文學傳統,可追溯到湯顯祖《牡丹亭》中對澳門的描寫;然而在這四百多年裡,文學資料未有好好保存和整理,致使書寫文學史面對許多困難。出版“澳門年度文學作品選”,旨在每年收集文學作品,為研究本地文學提供文本資料、為日後文學史編寫進行累積,也可增加澳門文學作品對外交流的機會。另外,吳衛鳴局長亦提到,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籌建“澳門文學館”,藉此保存文化資產、開展交流活動、展示文學成就等功能於一身,推動閱讀及文學創作,支援作家及文學團體,塑造澳門城市靈魂。文化局明年先開展澳門文學學術研究前期工作,同時對文學館的建設諮詢意見,以及開展澳門文學史料徵集工作。呼籲文學界人士踴躍支持,捐出手稿、照片、文集或其他各種澳門文學的圖書文獻,豐富館藏、傳承文化,合力達成將澳門建設為“文化永續之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