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澳門論文學 高水平學術對話盛況空前
12/12/2014

應澳門大學邀請,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澳門大學榮譽博士莫言,連同特邀嘉賓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澳大講座教授楊義,於2014年12月7日在該校舉行文學講壇。這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為全場觀眾帶來一場極富啓發性的文學盛宴。


是次講壇於當天下午三時至四時半在該校大學會堂舉行,三位嘉賓圍繞“漢語文學的成就與前途"的主題,共就當代漢語文學發展現況及前景發表見解,剖析當代華人於漢語寫作上產生的世界性意義和影響、漢語文學的地域多元性和文化多元性對文學發展本身的優劣勢、漢語文學面臨的困難,以及其應有的前途等問題進行探討。講壇吸引一眾大學和中學師生慕名而來,全場一千座位並無虛席,盛況可見一斑。


莫言在講壇上以自己為例,認為一個作家,既是創作者,也是見證者。他親歷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認為改革時代的中國文學,已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學版圖上佔有重要位置。這結論正是通過閱讀而成就的,中外讀者通過閱讀當代作家的最新翻譯作品,才能作深刻的交流。經過比較之後,他認為當今的漢語文學,已與世界文學同步化,成就斐然。


談到其寫作淵源與文學路向,莫言認為作家的寫作,需要有“根植故鄉、超越故鄉"的自覺,透過對故鄉意識進一步昇華,不斷豐富故鄉意識的內涵,才能構建自己的文學舞台。基於這種對“文學故鄉"的執著,他強調不能盲目追求走向世界、追求容易被翻譯,而應積極思考為何、為誰而寫作,尊重地方性、本土化特色的語言。正因如此,未來的中國文學或是漢語文學要進一步發展,則應當繼續豐富中國的特色,同時也要適應世界各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這兩方面的統一,將會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帶來助力。


特邀嘉賓吳志良主席將此種“文學故鄉"意識回歸到台港澳文學的例子中,認同其敘事角度、體裁、寫作方式和風格皆有特殊性,這些文化多樣性為當地、以至漢語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和寶藏。另一方面,他認為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能否超越國家邊界和語言障礙,翻譯成為了唯一的通用語言。這些世界文學的翻譯,帶來的不僅是異國情調,還有更多潛移默化的交流,既有思想上的,也有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甚至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層面上的。隨著交流的深化和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增加,相信漢語文學的影響將越來越廣。而莫言的得獎,以諾貝爾文學獎之影響力,意味著當代漢語文學得到西方文化從價值上的認同與欣賞,從而真正走入世界文學殿堂。毫無疑問,莫言先生得獎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漢語文學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


楊義教授也同意如世界文學不關注中國文學,將是世界文學的一大損失,因漢語文學代表了世界文學中的高端智慧。漢語作家寫作故鄉,正如莫言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故鄉意識,就是從故鄉走向世界,讓故鄉在文學中得到了內涵的提升。在講壇的尾聲,主持人澳大中文系主任朱壽桐以對聯“莫言縱橫論文學,好生了得;吳楊上下說古今,端的精彩"總結了講壇內容,讓講壇在一片掌聲中圓滿落幕。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始,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和“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因其作品“用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融為一體"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50107114055753.jpg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吳志良主席、楊義教授一同探討漢語文學的成就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