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研討會於澳大舉行 探討學科建設與文獻基礎
26/06/2015

由澳門大學、本會及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辦的“第四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6月 25和26日一連兩天舉行,本屆以“學科建設與文獻基礎”為主題,邀請了20多名港澳、內地和海外專家學者出席並發表研究成果。


研討會開幕式於6月25日上午九時半假澳門大學城區中心演講廳舉行,由澳門大學馬許願副校長、本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主席、中國社科院高翔秘書長及澳門科技大學張曙光常務副校長擔任嘉賓。


吳志良主席致詞時為澳門學研究作了階段性總結。他指出澳門學概念提出至今已逾30年,澳門學術界為構建澳門學學科亦研究5年。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但亦非無成果。當中最大彎路就是試圖構建澳門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模型,後才發現一門學科誕生是知識長年積累自然形成的過程。起初鋪天蓋地的宣揚亦導致學術界出現浮躁,部分研究高談闊論但實則建樹甚微。所幸近年澳門學研究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沉實,重踏正軌。


他並指出,推進澳門學發展的一個路徑選擇,現時應從拓寬視野和進入細部(即宏觀考量和微觀深究)兩方面入手:其一是將其置於中葡兩國乃至世界格局、人類文明進步中來考察,突顯其意義與價值,並確定其應有位置;其二是進入澳門社會內部和細部,即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運作方式,甚至不同時期的城市生活進行細緻梳理和探討。


鑑於澳門研究特別是歷史,有諸多問題長期受到忽視或曲意解讀,且澳門研究中比較缺乏深入民間的田野考察和第一手材料,中、外文尤其是中葡文史料未能充分挖掘、整理、比對,研究水平和質量提升越來越艱難,他勉勵學者知難而進,深透上述兩方面的研究並有機地聯繫貫通,為構建澳門學奠定必要的基礎。

他重申,無論澳門學最終是否成為一門顯學,但澳門學多年研究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澳門歷史話語權的回歸、澳門新生研究力量的成長,均已引起國內外學界和澳門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亦為澳門平穩過渡、為回歸後特區建設和一國兩制事業提供了有力的知識和理論支持。


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認為,發掘並保留本土珍貴文獻,有助促進澳門學。雖然當局在收集檔案資料的工作已漸趨完善,但研究方法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澳門文獻種類廣數量多而分散,有待官民共同合作,努力發掘、整理及利用。他並冀望能進一步重視發展口述歷史及發掘澳門“老照片”,成為重要的本土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