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經濟前景聚焦海上絲路
14/12/2014

日期:13/12/2015

主辦:澳門基金會、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香港大公國際傳媒學院

時間:09:00-17:30

地點:澳門理工學院匯智樓一號演講廳



粵港澳學術研討會昨理工舉行

澳經濟前景聚焦海上絲路


由澳門社會科學學會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澳門基金會、香港大公國際傳媒學院合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學術研討會”昨日(12月13日)假理工學院匯智樓一樓演講廳開幕。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所長陳多認為,當前澳門內外環境都發生較大的變化,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澳門經濟發展與“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未來將更緊密,前景開闊。


港澳機遇挑戰並存


研討會由珠海市社科會、廣東省文化學會、港專社科研究中心協辦。開幕禮昨日上午九時舉行。陳多,廣東省社科會黨組書記、主席王曉,大公報副總編輯、香港大公國際傳統學院副院長徐荷、澳基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及澳門社科學會會長楊開荊、理事長關鋒等出席。關鋒致歡迎詞,稱這次研討會機會難得,有助加強粵港澳學術機構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王曉與徐荷亦發言,各自探討粵港澳未來發展前景與優勢。


陳多發言時稱,兩年多前,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契合中國、沿線國家和世界發展需要,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這一宏偉構想給港澳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帶來新的挑戰。


互聯互通基礎設施


從硬件或軟件來看,粵港澳具備承擔“一帶一路”國際運營中心功能的角色。“十三五”期間,粵港澳要從構建合作新空間的角度,加深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框架,參照國際上一些著名灣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來統籌規劃佈局,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好謀劃粵港澳間的合作與發展,搭建好支撐“一帶一路”的合作平台。


陳多認為,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歸僑僑眷資源優勢、聯繫中國與葡語系國家間交流的橋樑優勢,及國際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的旅遊優勢,不妨借助“一帶一路”東風,直接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料前景開闊。


制度差異對接障礙


吳志良坦言,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結合粵港澳日趨緊密的合作關係,帶來的機遇顯然易見。不應低估在深化合作進程中出現的挑戰,尤其是三地制度差異而造成的對接障礙。因這些機遇和挑戰,使三地更有必要對粵港澳關係的研究投入比以往更多、更深入和更全面。


與會的暨大經濟學院教授楊英表示,澳門一業獨大不利長遠發展,未來宜在“一帶一路”中發展作用,尤其加強經濟適度多元化,構建好合作平台,在原有基礎上加強粵港澳合作關係,確定發展定位與分工,完善三方合作機制,各自在區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大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稱,澳門宜與拉丁美洲及歐盟等加強合作,促進經貿互融互通。澳門是中西文化匯聚之地,可於旅遊、會展等加強發展,並進一步培育專才,強化人才儲備,並完善營商環境,今後作出更大的突破。


資源來源:澳門日報 http://macaodaily.com/html/2015-12/14/content_1052284.htm 


20151217181405563.jpg

出席嘉賓和與會專家學者於開幕式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