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昨早舉行「NPO(社團)能力建設與組織管理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以及本澳多個社團代表共同探討本澳社團的發展與創新,回應社會發展的新訴求。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基金會將繼續支持社團發展和創新,建立更精細、科學的社團資助、活動評估及監督制度,強化項目資助的選擇和與社團的溝通,促進合作和良性互動。
活動邀請社會文化司司長裕、中聯辦文教部部長劉曉航、社會工作局局長容光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任蘇朝暉、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會長李略以及兩岸四地的專家和學者出席。
吳志良致辭時表示,回歸後,本澳社團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數量從回歸初期的1700多個增加至目前超過5000個,呈「百花齊放」局面。當中一些規模較大、歷史較久、管理穩定的社團透過開辦社會服務,促進了社會和諧,發揮了不能取代的獨有功能。
不過,他指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亦正急促轉變,公眾對社團的期望也與日俱增,對社團的管理和能力提出新要求。
因此,社團只有不斷創新服務、強化管理及提升專業,才能回應公眾期望。
一直以來,包括澳門基金會在內的政府部門十分重視與社團的協作關係,支持社團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今後,將一如既往支持社團發展和創新,建立更精細、科學的社團資助、活動評估、審批及監督制度,同時強化項目資助的選擇和與社團的溝通,促進合作和良性互動。
李向玉則指出:理工學院與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合辦本地歷史上首個社團及非營利組織的學術研討會,為各界搭建交流平台,與本地社團共同探討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
他表示,社團積極參與是本澳社會治理工作,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在相關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面對不斷提升的社會需求,社團及非營利組 織面臨強化自身建設、創新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增進服務績效等新課題。
轉載自市民日報 2012-11-27 , 澳聞 , P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