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2025年4月20日,澳門日報
致敬文藝家–持續發掘的文藝成果
日前,澳門基金會舉辦“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展及人物故事集發行儀式,筆者有幸參與當中寫作的事務,亦是有所感受、有所發現。
首先,多世代的結集成書,涵蓋各界的截點紀錄。整本故事集共分兩卷,一共133位藝術家的故事被高度濃縮,作為體現這回歸前及回歸後的四十多年間,曾經在澳門出現的藝術工作者,以及他們對澳門文化發展的貢獻。當然,年青的、新興的、突出的藝術家們,現時活躍的文藝家們,相對來說涉獵不多。但是,文藝的發展必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在每一代人身上,只要是對文藝工作充滿熱誠,亦必然被社會看見、被大眾看見、被藝術看見。總的來說,可見文藝家的紀錄工作必然是持續的、恆久的、有序的一個過程,如何把握好現在老、中、青藝術家們的工作,必然需要一個持續的平台來支援,澳門文藝界的工作必然不是截點的數據,而是一個持續的數據,尤其應該關注青年藝術家的工作,確保澳門文藝界不問出處、只問成果,才能人才輩出、壯大藝文。
其次,持續發佈長遠之路,獨特風格展現不同。澳門文藝家的故事需要持續被發佈,才能為澳門文化發展提供更多嶄新突破。文化創作本質處於邊緣,在社會發展上並非是首要目的,但是文藝精神根植於市民內心深處,產生社會群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並且鼓勵着對生活的包容性,從而增強社會歸屬感,構成澳門各個特色社區的構建,並形成各自的獨特性。最近,政府透過國外著名IP在口岸地區形成打卡點,對於吸引遊客必然有所作為,但是對於社區發展可能也是熱度效果。更何況,著名的IP也不是澳門特有的,只不過是透過付費蹭熱度來增強社區的吸引力。當然,短期來看是有一定效果,長期而言,這種對外消費模式反而不及增強地區吸引力來得對社會有更大價值。總而言之,澳門文藝家數量不少,如何結合各自力量創造澳門特色的文化符號,才能為澳門文化特色創造不一樣的風景。
最後,“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鼓舞了澳門文化界,肯定了前輩們的貢獻,更鼓勵年青藝術家持續進行創作,更重要的是,提出澳門文化發展被持續看到、被認真注視、被不停關注的信號,這才是故事集最重要的意義。當然,透過此書亦能夠一看在時代巨變下,澳門基金會多年支持澳門文化界所產生的一個又一個成果與故事,比如“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 、“市民專場演出”及發行“澳門文學叢書”等,這些事務給予澳門故事被紀錄、被推廣、被看見,在澳門出版物中定格澳門文化發展的真實腳印,亦為澳門精神文明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更紀錄下澳門文藝家們的突破與貢獻。長期而言,回歸26年,澳門文化發展已成框架,已達目標,已有突破,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是持續的,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持續發展開來,透過一代又一代創造其特色、其思考、其用意,然後成為了澳門文化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