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展場讓藝術融入民眾生活 市民專場宜增社區凝聚力
08/01/2013

【本報消息】以“澳門製作 · 本土情懷”為主題的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已啟動,縱觀全年節目安排,每個月有一至兩場音樂會,以室內專場為主,讓各藝團一展所長,與眾同樂,但坊間認為,既然有意打造市民專場、增強社區凝聚力,何不以此為契機,策動團體深挖各區可展演場地,善用社區資源,令藝術真正融入生活。


加強互動增知名度


正如本年度施政報告中表明,政府將強化本土文化,施政重心以緊扣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文化永續之城”為目標。一言蔽之,要將小城打造成國際旅客認同的宜居、宜賞、宜遊的休閒中心,並非單方面呈現世遺建築及著名景點等優勢,重要是讓人深深感受到社區人文情懷以至歷史的厚重感,這個“中心”應高度涵蓋小城的文化硬環境與軟實力。營建“文化永續之城”,不僅是各大藝團的歷史使命,更是全民塑造動感小城形象的文化指標。


回顧澳門基金會過去兩年先後推出本土藝術家推廣計劃及澳門基金會市民音樂會,成績值得肯定。當中以林則徐紀念館及重新對外開放的教科文中心舉辦的本土藝術家專題展,反應熱烈,同期出版畫冊,充分搭建起交流與展示平台。今年持續推進的澳基會市民音樂會,更整合成不同的專場,有助強化藝團形象、提升社區知名度,更重要是加強團體與公眾的互動,彰顯藝團從市民中來、到市民中去的角色,更闡明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並非高不可攀。


普及藝術紮根社區


本年度市民專場不單確立了主題,更明確未來的發展路向,強調所有演出全屬澳門製作,透過不同節目彰顯表演者的本土情懷,這恰恰就是對社區的文化情感、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有社會意見認為,要使演出真正與社區坊眾互動,建議有關方面多鼓勵社團深挖及善用各社區戶外空間或特色展場,以配合各主題的演出,彰顯社區特色,或可產生更大的吸引力;由此能開拓社區文化格局,令藝文活動進一步普及生活,憧憬讓居民戀上藝術,也讓藝術紮根社區,形成潮流。


綜合而論,“澳門製作 · 本土情懷”八個字不應是口號,應視為一種精神,更是鼓舞人向前的文化動力。本地藝團長遠能否像鮮魚行總會、葡人之家協會等獲邀參加下月在法國舉辦的尼斯大巡遊,或代表本澳參演鄰近地區或海外的文化品牌節目,衝出小城、走向世界,值得期待。


轉載自2013 年1月8日澳門日報第B02版:澳聞